山是封閉的,河是開放的,大河的開放與流動,必然給住在大河兩岸的人民一種交流的性情。沿湄公河一路走來,接觸過的百姓都有一個特點,熱情、友善、知禮。如果探究其根源,歷史、文化、宗教以及湄公河,都是造就這一特性的要素。清盛就在金三角往南不到20公里遠(yuǎn)的地方。站在河岸,可以清晰地看到湄公河在此怎樣將緬甸、老撾和泰國相連。 游而來的湄公河,由于河曲的作用,沉積的泥沙讓右岸不斷往外延伸,于是形成了一個三角地帶。右岸新增出來的土地,嚴(yán)格說很難確定其歸屬,屬于三不管地帶,這就給鴉片交易帶來一個天然的溫床。 雖然緊鄰這樣一個是非之地,清盛卻是寧靜、古樸、清寂的,仿佛紅塵中的世外桃源。 遍布市內(nèi)的佛寺,讓整座城市籠罩著一派祥和之氣。這里的百姓大多過著簡單的生活,晚上很少出去娛樂,但是每周有佛事日時,家家戶戶都會圍坐在寺廟前的樹林里,聽高僧講佛,講如何做一個好人。所已“清盛的監(jiān)獄是空的,頂多有幾個從緬甸來的0客?!? 在清盛博物館,我看到了清盛別樣的歷史。除了原住民,清盛人都是早些年從中國西南部移居而來,他們沿著湄公河到達(dá)清盛,發(fā)現(xiàn)這里背山面河,自然條件優(yōu)越,遂在此定居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直到1558年被緬甸侵略以前,這里都是蘭那王朝的佛教中心,有超過150座佛寺。清盛制作的佛像被從各地來的人請回去供養(yǎng)。曼谷王朝時期,這里成了泰國與緬甸的戰(zhàn)場,城市被毀,直到1881年,奉拉瑪五世王之命,從清邁等地遷移了一些人來此定居,清盛才重獲新生。現(xiàn)在,清盛依舊是佛都。每年來此修行的僧侶絡(luò)繹不絕。 76歲的高僧神情清朗,每天還堅持出寺化緣,化來的錢物,一部分留著修繕各處坍毀的寺廟建筑,一部分散給貧困者。我向他討問對清盛的評價,他閉著眼睛,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道:“清盛是一個冥想的中心?!? 生活在湄公河沿岸,雖然還不乏物質(zhì)的貧窮與落后,但是那溫和、謙遜、友善、不失自尊的生活叫人感念,偶爾還有一些幸福的感傷。他們是值得尊重的,因為他們懂得有尺度的生活。我想起湄公河——“幸福之母”的語意,身邊有這樣一條大河存在,怎能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