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水馬龍的市區(qū)來到自然清幽的雪蘭莪州巴都急黑風洞(Batu Caves),有一種逃離喧鬧的輕松感覺;鴿子在客人面前自在飛舞、悠閑漫步;熱愛運動的都會人更是大清早便專程到此攀爬那令許多人望而生畏的272級梯階,上上下下,好不愜意。 黑風洞是于100多年前發(fā)現(xiàn)的自然景點,它是馬來西亞的印度教圣地,每年1月底2月初的大寶森節(jié)期間,虔誠的印度教徒背負神像,唱著宗教圣歌游行步入石洞參拜,朝圣者可達30萬人。 黑風洞是一個大型的鐘乳石溶洞群,整個石灰?guī)r的面積達到255公頃,目前共發(fā)現(xiàn)20多處洞穴,其中以黑洞和光洞最為有名。 黑洞認識大自然奧秘 與光洞如連體嬰般屹立,位于光洞梯階左邊的黑洞因洞穴封閉,陽光終年都透不過來,洞內(nèi)伸手不見五指,并不給游客觀光,因而給洞內(nèi)的千萬生靈制造了奇佳的生存環(huán)境,蝙蝠、蟑螂及蟲類等在這里活得逍遙快活,晶體、鐘乳石、石筍等頑石,也在這里找到了活命的泉源。沒有了凡夫俗子的干擾和破壞,它們脆弱的生命得以延續(xù),而且可以活得健康、美麗、完整。 目前,黑洞由熱愛大自然的馬來西亞自然學會管理,該會洞穴組常組團引領同道入洞游玩,以匐爬窄洞為樂之外,也了解洞內(nèi)另類生命的生態(tài),從中教育人們積極愛護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 光洞宗教色彩濃郁 至于光洞,既是興都教徒設壇供奉神祗的圣地,也是開放給游客觀光的勝地,而由于興都教濃郁的宗教色彩,不但深受教徒擁護,也備受國內(nèi)外游客垂愛,競相到此觀光,人潮不斷。由于光洞是黑風洞群山中唯一的觀光區(qū),在許多人眼中,它就是黑風洞的代號,大家口中的“黑風洞”,其實指的是“光洞”。 黑風洞每年都吸引超過百萬名游客來訪,是雪州的主要觀光區(qū)之一。每年在大寶森節(jié)從四面八方涌往黑風洞膜拜祭神的信徒和觀光客更是多得驚人,少說也有10萬人,人山人海,蔚為奇觀。 神廟洞 在光洞附近,洞中有1891年建的印度教廟宇,供奉著蘇巴瑪廉神,還有成百的彩繪神像。山下有洞窟藝術博物館,展示包括神像壁畫在內(nèi)的印度神話文物。 此外,黑風洞的臺階也小有名氣,在海拔不高的吉隆坡,從山下到黑風洞,修筑了272級臺階連接山腰上的黑、光兩洞。 再上48級階梯 別以為走完那272級石階,便可以有片刻的歇息。上到最后一級石級,才喘夠了,前面竟又出現(xiàn)另一個梯級。當然,與直通山腳的272石階相比,這個只有48級的階梯,是小巫見大巫了。 再上一層,映入眼簾的,是姆魯干神和他兩位妻子的神壇,還有他的母親——西華神夫人手舞足蹈的神像。洞內(nèi)的壁上刻著眾多神像雕塑,有的色彩艷麗,有的卻是斑駁陳舊、色澤暗淡,有的一身素白,準備重新上漆。因神之所在,神壇只能每隔12年修復一次,不像禮拜堂可以每年髹漆,這才使它特別顯得黯然失色。 抬頭仰望光洞由來的露出藍天的洞口,趁著陽光明媚燦爛,轉(zhuǎn)入主洞左邊的另2個小洞穴探望,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另有洞天。 藝術洞穴展現(xiàn)神跡 2個洞穴都是藝術畫廊。最接近主洞的建于1973年,主要講述興都教諸神的故事。洞里擺著興都教4位主神(西華神、瑪妮神、長子卡涅沙神和次子姆魯干神)的塑像,以及與興都教有關的人物的雕刻。 廊內(nèi)燈光耀眼,照在繽紛七彩的塑像上,令人恍如進入兒童游樂世界般,有雀躍的驚喜。 最左邊的洞穴是拉瑪雅納藝術畫廊(Ramayana Arts Gallery),剛在5年前開放。洞內(nèi)壁畫所繪畫的故事和雕塑是講述法力無邊的國王拉瑪(Rama)的生平,從他出生、成長,被命令到森林隱居40年,直到遇上心上人、成家立業(yè)成為一代國王的事跡,都一一刻在洞內(nèi),愛聽故事的人肯定此行不虛。 這2個洞穴的開放時間是上午8時至下午6時,入洞費各為1元馬幣。拉瑪雅納藝術畫廊只在星期日開放。 小貼士: 1、在景點游玩時,一定不要與山中的猴子發(fā)生沖突,否則容易發(fā)生意外事故,帶一些零食以備猴子索食。 2、在景點游玩時,不要穿將肌膚外露的衣服,另外,要選擇舒適的鞋子。